
秋季口蹄疫来袭,你知道正确的防治方法吗?
- 分类:企业新闻
- 发布时间:2021-09-30 15:37
【概要描述】秋季是各类传染病爆发的高峰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零星突发口蹄疫疫情,给各个养殖场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尽管口蹄疫的诊治难度较大,但只要前期迅速做好隔离和消毒,就能最大可能的减少因为疫病带来的损失。 什么是口蹄疫? 口蹄疫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 口蹄疫的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畜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伴随体温升高。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反刍停止。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幼畜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口蹄疫的诊断标准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 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 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 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 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唇和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其溃斑为主要特征的偶蹄动物(猪、牛、羊、鹿、骆驼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为"鹅口疮"、"口疮"、"蹄癀"、"脱靴症"。蒙古族牧民称其为"雪里河",维吾尔族牧民称其为"阿克塞勒",藏族牧民称其为"卡查"。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间接传播,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传播。气源传播,口蹄疫病毒可以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水源传播,如污染的饮水、水源等。 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传播。 口蹄疫对对养殖场的影响 口蹄疫是世界上危害偶蹄动物的头号传染病,其病毒变异和流行传播速度都极快,可感染70多种家养和野生的偶蹄动物,在世界范围内对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首位。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 (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2)治疗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或耐过的病畜血液治疗。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1:1)每天涂搽3~4天,用大酱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紫药水)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3)确认口蹄疫发病后,应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以免病毒扩散。 温馨提醒:长期以来,养殖场应对动物各种疫病一直出现“轻防范、重治疗”的现象,防控的主要措施就是对动物进行疫苗免疫,但这些疫苗也不能100%的预防疫病的发生,一旦发生疫病后,治疗的花费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尤其是当面对诸如非洲猪瘟这类没有疫苗的疫病,一旦发生后,养殖场就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养殖场对抗动物疫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做好生物安全防控。
秋季口蹄疫来袭,你知道正确的防治方法吗?
【概要描述】秋季是各类传染病爆发的高峰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零星突发口蹄疫疫情,给各个养殖场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尽管口蹄疫的诊治难度较大,但只要前期迅速做好隔离和消毒,就能最大可能的减少因为疫病带来的损失。
什么是口蹄疫?
口蹄疫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
口蹄疫的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畜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伴随体温升高。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反刍停止。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幼畜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口蹄疫的诊断标准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
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
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
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
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唇和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其溃斑为主要特征的偶蹄动物(猪、牛、羊、鹿、骆驼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为"鹅口疮"、"口疮"、"蹄癀"、"脱靴症"。蒙古族牧民称其为"雪里河",维吾尔族牧民称其为"阿克塞勒",藏族牧民称其为"卡查"。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间接传播,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传播。气源传播,口蹄疫病毒可以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水源传播,如污染的饮水、水源等。
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传播。
口蹄疫对对养殖场的影响
口蹄疫是世界上危害偶蹄动物的头号传染病,其病毒变异和流行传播速度都极快,可感染70多种家养和野生的偶蹄动物,在世界范围内对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首位。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
(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2)治疗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或耐过的病畜血液治疗。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1:1)每天涂搽3~4天,用大酱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紫药水)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3)确认口蹄疫发病后,应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以免病毒扩散。
温馨提醒:长期以来,养殖场应对动物各种疫病一直出现“轻防范、重治疗”的现象,防控的主要措施就是对动物进行疫苗免疫,但这些疫苗也不能100%的预防疫病的发生,一旦发生疫病后,治疗的花费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尤其是当面对诸如非洲猪瘟这类没有疫苗的疫病,一旦发生后,养殖场就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养殖场对抗动物疫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做好生物安全防控。
- 分类:企业新闻
- 发布时间:2021-09-30 15:37
- 访问量:
秋季是各类传染病爆发的高峰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零星突发口蹄疫疫情,给各个养殖场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尽管口蹄疫的诊治难度较大,但只要前期迅速做好隔离和消毒,就能最大可能的减少因为疫病带来的损失。
什么是口蹄疫?
口蹄疫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
口蹄疫的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畜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伴随体温升高。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反刍停止。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幼畜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还可见到食道和瘤胃粘膜有水疱和烂斑;胃肠有出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混浊而粘稠的液体。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口蹄疫的诊断标准
口蹄疫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其诊断要点为:
①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②大量流涎,呈引缕状;
③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粘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
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
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口唇和蹄部等部位发生水疱及其溃斑为主要特征的偶蹄动物(猪、牛、羊、鹿、骆驼等)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为"鹅口疮"、"口疮"、"蹄癀"、"脱靴症"。蒙古族牧民称其为"雪里河",维吾尔族牧民称其为"阿克塞勒",藏族牧民称其为"卡查"。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易感动物与被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直接接触;间接传播,主要通过带毒媒介物和器械传播。气源传播,口蹄疫病毒可以随发病动物呼出的气体传播。水源传播,如污染的饮水、水源等。
口蹄疫病毒还可经乳汁传播。
口蹄疫对对养殖场的影响
口蹄疫是世界上危害偶蹄动物的头号传染病,其病毒变异和流行传播速度都极快,可感染70多种家养和野生的偶蹄动物,在世界范围内对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传染病,我国将其列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首位。
口蹄疫的防治方法
(1)预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时,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病畜就地封锁,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苛性钠消毒。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钠、二氯异氰豚酸钠(含有效氯≥20%)、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以免散毒。接种。对疫区周围牛羊,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
(2)治疗病初,即口腔出现水泡前,用血清或耐过的病畜血液治疗。对病畜要加强饲养管理及护理工作,每天要用盐水、硼酸溶液等洗涤口腔及蹄部。要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口腔有溃疡时,用碘甘油合剂(1:1)每天涂搽3~4天,用大酱或10%食盐水也可。蹄部病变,可用消毒液洗净,涂甲紫溶液(紫药水)或碘甘油,并用绷带包裹,不可接触湿地。
(3)确认口蹄疫发病后,应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要烧毁或深埋,以免病毒扩散。
温馨提醒:长期以来,养殖场应对动物各种疫病一直出现“轻防范、重治疗”的现象,防控的主要措施就是对动物进行疫苗免疫,但这些疫苗也不能100%的预防疫病的发生,一旦发生疫病后,治疗的花费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尤其是当面对诸如非洲猪瘟这类没有疫苗的疫病,一旦发生后,养殖场就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养殖场对抗动物疫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做好生物安全防控。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